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叶碧华、实习生李以晴 上海、广州报道

“要打通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链路,如产品本身流通、选购、消费、回收,并让消费者有机会参与到可持续消费之中,这种循环模式才是一个好的模式。”近日,欧莱雅北亚及中国首席企业事务与公众联动官兰珍珍在“首届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博览会”(以下简称“碳博会”)上如是表示。

据了解,包括化妆品在内的消费品行业本身并不是一个高碳行业,但由于总体需求大,其总体碳排放量的减少对于中国碳中和战略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资料图】

化妆品低碳发展成趋势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化妆品行业市场规模达4553亿元,同比增长15%。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不断提升以及消费观念改变等因素下,国内化妆品消费将继续攀升,预估2023年市场规模将突破5000亿元。

当下,绿色发展和数字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双引擎。“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不断提升,化妆品行业在很长一段时间会呈现非常强势的增长态势。这种增长意味着很多场景,包括新建扩建工厂、物流中心、经营场所、办公大楼等。”必维国际检验集团可持续发展与零碳业务负责人杜志宏表示。他认为,随着化妆品行业不断发展,其中涉及到绿色建筑是碳减排和碳中和很重要的抓手。

另一方面,能源转型也为化妆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助力。远景科技集团环境、ESG经理陈丹莹认为,化妆品企业一方面应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改善能源的结构,另一方面要进行能源转型,加大电能的替代以及电气化的改造,通过推进产品的工艺改善以及节能减排措施,来提升产品的能效。

“化妆品行业品种多,生产过程比较繁琐,经营场所涉及众多,低碳转型一定要针对自己行业的特点对症下药。”欧莱雅北亚环境、健康及安全总监谌振介绍,所有运营场所、不同碳排来源,都是欧莱雅减碳的发力方向。在运营活动中,欧莱雅除了使用电力以外,也会使用不同类型、不同种类的热能来进行生产和分销活动。同时,欧莱雅也开始记录碳排放,并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效能。

去年11月,资生堂中国分别与中国生态环境部、阿里巴巴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并发布了业内首份《美妆替换装消费者调研白皮书》,大力推动替换装。今年5月16日,逸仙电商发布了国内首份美妆行业ESG报告,展示了该公司在产品责任、社会公益、员工关怀及环境可持续发展等关键领域取得的进展。

爱茉莉太平洋则以产品为支点,从原料、工艺、包装等方面入手,在产品全生命周期努力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打造一条从实验室到店铺销售的“轻量化”产品生态模式。该公司最新发布的《2022可持续发展报告》显示,去年爱茉莉太平洋使用可再生原料占比22.7%,较2021年提高9.2%,RSPO认证棕榈油占棕榈油总使用量的比例为34.66%。

自然堂母公司伽蓝集团在继续产品研发方面谋求创新和可持续性,其超极酵母喜默因的研发成功实现了基本无三废的生产过程,并在原材料、生产工艺和使用环节全面实现闭环循环,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部分日化美妆巨头还将目光投向了碳捕获、利用和封存技术。以欧莱雅为例,该集团设定了“到2030年帮助捕获1500万到2000万吨二氧化碳”的目标,宝洁也在“净零2040”可持续发展目标中提出,将试点和推广通过可再生碳、回收碳和碳捕捉技术制成的材料。

全产业链共同发力

相关研究指出,对于消费品行业而言,80%的碳排放都聚焦于供应链端,品牌方如何跟供应商以及产业链上下游展开进一步合作,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对于化妆品行业而言,由于其产业链相对复杂、链条较长,涵盖了原材料生产、运输、加工、销售等环节,因此如何带动上下游合作伙伴、形成整体协同减排,是化妆品行业接下来要努力的方向。

“化妆品所在的消费品行业比较特殊,起了承上启下作用,它所关注的减碳目标应该更多地聚焦在整个供应链的关注上。”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处长、低碳和绿色发展产品线总监于洁建议,化妆品行业减碳第一步要先“摸清家底”,第二步需要设定科学的目标,最后才是整个减碳生态系统的搭建。

在今年的碳博会上,欧莱雅联合菜鸟、微软中国、华熙生物、三樱包装等十大战略供应商共同发布减碳宣言。作为欧莱雅的供应商之一,雅利集团在苏州的工厂已经实现了碳中和。据了解,一系列减碳措施为雅利集团创造了效益,减少能源支出,但在雅利集团董事钟晓春看来,减碳仍然是压力与机遇并存。

欧莱雅北亚及中国间接采购部总监袁文静坦承,目前在产业协作方面仍然存在一定挑战。“我们对上下游合作伙伴设定的目标是,所有的战略供应商到2030年针对2016年的绝对数额,做到减低50%的碳排放量,平常的工作也要践行3R原则。”但由于相关工作有一定专业性和技术性,如何给到合作伙伴足够支持,是化妆品公司面临的一大难题。

在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常务副会长赵凯看来,减碳一定是“全产业链,系统的”,要从企业、供应链、产业链上多思考,形成全产业链闭环的思路,用系统的思维模式推进低碳循环。同时他也指出,目前有部分项目为了循环而循环,并不可持续。“如何让这些思路形成商业模式并可以实现赢利,是目前化妆品行业需要考虑的问题。”

“为了全力投入到上下游合作伙伴的共同减碳路程中去,我们会通过各种方式影响供应链合作伙伴,让他们共同加入到减排的转型中来。”谌振表示,接下来欧莱雅会把相关经验、专业知识分享给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同减碳。

打通消费端形成闭环

消费者的认同和参与是行业实现全价值链碳中和的关键一环,也最终让产品生命周期实现低碳发展闭环。消费群体代际迁移是倒逼日化美妆产业迈向“零碳”时代的底层逻辑。据贝恩公司对1.6万名亚太区消费者的调研显示,近90%的受访者愿意为产品的可持续特点支付溢价,亚太消费者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已与西方消费者相当甚至超过,对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议题的重视程度亦高于西方消费者。

“我们深知要实现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的目标,需要每一个消费者从内心深处理解这个事情及其重要性,并且从自己做起,否则这一目标将很难达成。”在兰珍珍看来,让消费者付诸行动需要创新的配方与设计、制定标准,通过循环促进再生,并不断激励消费者参与共创。

她表示,目前欧莱雅正从配方、包装和消费者教育等方面同时发力。今年4月首发的“产品环境影响五色盘”让消费者更加透明、全面地看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权和参与感。“我们希望可以从整个产品的价值链来帮助消费者理解可持续消费观念。”兰珍珍说。

以环保包装为例,近年来包装的可持续性成为国际美妆巨头的发力重点。据统计,目前全球化妆品行业每年生产的包装超过1200亿件,其中大部分是不可回收的。大多数美容产品都是用塑料包装的,而塑料需要近1000年才能分解。由于包装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不完善、供应链管理难度大等问题,日化美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资生堂发布的《美妆替换装消费者调研白皮书》指出,目前绿色包装和循环利用已获得广泛认知和利用,对品牌而言,使用替换装也能大大增强品牌的好感度。但目前护肤品的替换装相较于个护和彩妆来说认知程度低,并存在替换过程、包装设计等方面的难题。充分考虑消费者痛点,在线上、线下加大替换装的宣传力度是各美妆企业的题中之义。

The Organic Skin Co.创始人梅根·道格拉斯也指出,在一个教育程度越来越高的市场中,公司需要采用一种更循环的模式,例如包装可以重复使用、可回收、可升级、可降解等,对环境有益的举措才能使得提高品牌影响力。

目前,国内美妆行业在环保方面想要和国际接轨还任重道远。相关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中,我国A股上市公司中有1112家披露了ESG相关报告,但这只占到整体的30%。对于国内的企业包括美妆企业来说,通过高新技术、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创新环保材料等都是要努力的方向。另外,现行国际通用的ESG标准未充分考虑中国国情,适用性有限,推动中国本土的ESG指标的制定也是当下重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