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废物转运车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市民参加垃圾分类回收置换活动
垃圾回收工厂工人工作
垃圾分类收集点
对不少市民而言,“无废城市”或许还有些陌生,或许不理解什么是“无废城市”,以及建设“无废城市”能给我们的生活和环境带来哪些变化,人们能享受到哪些生态红利。
城市发展新模式
今年3月份,红古区开展了创建“无废城市”普法宣传活动。此次活动就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农业固体废物等污染环境防治相关法规政策进行了重点宣传讲解,倡导全民绿色生活方式,从身边小事做起,培养垃圾减量分类意识,积极参与到创建“无废城市”的行动中来。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产生固体废物量最大的国家,每年新增固体废物100亿吨左右,历史堆存总量高达600亿至700亿吨。固体废物产生强度高、利用不充分,部分城市“垃圾围城”问题十分突出,与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还有较大差距。
兰州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后简称“市无废办”)固废科科长鲁卫刚说,“无废城市”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
我市推进的“无废城市”建设,就是要引导全社会减少固体废物产生,提升城市固体废物管理水平,不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增强民生福祉。“无废城市”的建设就是从城市整体层面继续深化固体废物综合管理改革的重要措施,为探索建立分工明确、相互衔接、充分协作的联合工作机制,加快构建固体废物源头产生量最少、资源充分循环利用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抓手,并有利于加快城市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城市绿色发展水平,进而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
兰州对自己提出高标准
兰州市是甘肃省省会,西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工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近年来,先后建成了生活垃圾焚烧项目、危险废物处置中心项目、医疗垃圾集中处置项目、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和水泥窑协同处置项目,全市目前拥有危险废物经营企业15家,废弃电器电子拆解处理单位2家,全市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不断提升。2020年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7.7%,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81.76%。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率85%以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76%以上,具备了建设“无废城市”的基础条件。
为进一步推进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在省生态环境厅的大力支持下,经市政府申请,2022年4月份,生态环境部会同18个部委筛选确定了1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和8个参照推进的地区作为“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城市,兰州市成为“无废城市”建设城市之一,拉开了兰州特色“无废城市”建设的序幕。
按照我市制定的“无废城市”目标任务,2023年,“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持续推进,主要任务和工程项目稳步落实,固体废物管理能力有效提升,固体废物全过程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初步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固体废物管理经验做法。2025年,生活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固体废物产生强度稳步下降,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升,无害化处置能力有效保障,固体废物智慧监管平台基本建立,“无废”理念得到广泛认同,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0%,全市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医疗废物收集处置体系覆盖率达到100%,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用初步显现,城市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到2.02吨/万元,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五大领域建设任务有序推进
据悉,市无废办组织第三方技术支撑单位——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经走访、调研、多轮征求意见以及专家评审,编制完成研究报告,2022年9月印发《兰州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全市8县区、经开区、高新区和榆中生态创新城3个区域也于今年2月份完成了11个子方案的编制工作,从指标体系和建设模式两个方面构建了我市“无废城市”一张蓝图。
围绕“无废城市”建设目标和重点任务,市无废办经过多轮书面征集和多次面对面交流座谈,分析研判项目类型、规模、内容、进展和期限等,最终建立了总投资128亿元含62个项目的“无废城市”项目库,并对项目库实时动态更新,目前,项目已开工25个,即将开工12个,手续阶段18个,谋划阶段7个,同时积极推动项目库项目融资。
目前,工业、农业、生活、建筑、危险废物五大领域建设任务有序推进,建设指标已达标1
9个。工业领域:通过推动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1个、绿色工厂13家、绿色设计产品8种、绿色供应链1家;省级绿色园区1个、绿色工厂23家、绿色设计产品4种、绿色供应链2家。农业领域:创建永登、皋兰市级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示范区,废旧农膜回收率超过预期目标,达到85.39%。生活领域:市城管委持续巩固垃圾分类成效,强化督导检查,完善收运体系,城市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100%。建筑垃圾领域:建立标识申报制度,开展绿色建筑验收,获批1个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率达到80.04%。危险废物领域:市生态环境局深入开展危险废物三年专项整治,协助全省首家水泥窑协同处置设施建成投产,全市已建成14家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危险废物处置能力42.7万吨/年,收集能力10.4万吨/年,全市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危险废物经营单位规范化管理合格率100%。此外,市发改委、市商务局不断健全废旧物资回收网络体系,成功申报了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
助力我市绿色发展水平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牛炜说,2022年4月份兰州市成功入选全国“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分管领导先后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推进工作,明确了建设工作的基本原则、工作目标和总体思路,编制了实施方案,制定了固废、责任和任务“三张清单”,建立了47个建设指标,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一是把“无废城市”作为建设“精致兰州”的有力抓手,健全固体废物精细化管理机制,努力实现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协同共进。加快城市污泥、建筑垃圾、畜禽粪污处置等项目实施,统筹推进水、大气、土壤、固体废物污染治理。通过建设集中化的资源循环利用基地或园区,统筹多源固体废物协同治理,实现设施共享、协同处置多种固体废物;二是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优先源头减量、充分资源化利用、全过程无害化,通过鼓励市内重点企业到2025年建成30家绿色工厂,实现固体废物源头大幅减量;推动煤矸石、冶炼废渣、粉煤灰、炉渣等大宗固废自消纳和经开区、高新区率先建成“无废园区”,提升各类工矿废渣综合利用水平,到2025年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98%;针对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基础保障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开展动态评估,确保危险废物处置利用能力富余、实现危险废物100%无害化处置,守住环境风险防控底线;三是通过建立50项“治废”制度体系,健全固体废物法规制度;建立9项技术支撑体系,规范标准、筛选技术,强化应用;建立11项固废行业利用处置市场体系,发展绿色金融、绿色采购,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建立14项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监管体系,建设固体废物信息化平台,对固体废物产生、利用、转移情况说得清、管得住;四是以机关、酒店、学校、社区等为重点,培育160个各类“无废细胞”,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通过Logo、宣传标语征集等活动,动员和组织群众积极参与“无废城市”建设,共建共享建设成果;制定市民绿色生活方式行为指南,建立健全培育“无废文化”的长效机制。
建设还需多部门联合发力
“无废城市”是一种城市管理理念,并不是指没有固体废物产生,其目的在于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最终实现整个城市固体废物产生量最小、资源化利用充分、处置安全的目标,需要长期探索与实践。
牛炜说,“无废城市”的建设不是某一个部门的任务,需要各市级相关部门协调联动,形成合力,更需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一是营造良好“无废城市”宣传舆论氛围。将“无废城市”建设内容纳入领导干部培训、市民教育宣贯体系,利用传统媒体+新媒体等多种宣传渠道,面向党政机关、学校、社区、家庭、企业开展宣传推广活动,传播“无废”理念,引导公众自觉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利用媒体平台对公众定期公开固体废物产生、利用与处置信息,提升公众的参与感,发挥社会组织和公众
监督作用;二是夯实固体废物产生及利用处置单位社会责任。以固体废物产生量较大的单位和处置单位为重点对象,定期开展固体废物管理培训,督促和指导其加强固体废物管理,因地制宜建设“无废城市”环保教育基地,普及和巩固公众对建设“无废城市”的认知及理念;三是推动“无废城市细胞”示范引领。以机关事业单位、教育机构、旅游景区、社区、商业综合体、生产企业、酒店等场景为重点,开展“无废城市细胞”建设,营造“无废城市”共建共享氛围,不断总结经验、巩固创新。鼓励各区县、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等有关部门、单位结合区域特色,积极开展“无废城市细胞”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