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周口日报·周道客户端记者 马治卫

街心公园内,新建廊架和六角亭精巧别致;坑塘周围,造型大方的实木护栏环绕成景;街道两旁,新栽的绿化树把平整的步道映衬得分外漂亮……秋末冬初,记者走进商水县谭庄镇谭庄村,这里正在实施的以工代赈项目建设带来的新变化、新景象让人眼前一亮。

“我正拍小视频,让远在浙江的女儿看看老家的新变化!”在街心公园,58岁的村民王小英拿着手机拍着身边的美景,笑容写在脸上。王小英介绍,这里以前是个废弃的坑塘,里面杂草丛生,堆满垃圾,夏天时蚊蝇满天飞,群众颇有怨言。以工代赈项目在这里实施后,施工方清理了垃圾,进行了土质回填,种上了白腊、桂花等绿化树,铺上了草坪,经过3个多月紧锣密鼓地打造,这里变成一个美丽的街心公园。“感谢党的好政策,建设得如此漂亮,俺做梦都没想到。”王小英不住地感慨。

变化的不只是环境。身边的美景陶冶了村民的情操,群众的素质也有了新提高。四代同堂的张爱云老太,每天有时间都要来公园里转转,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她义务当起公园设施的维护员,如果看见有人践踏草坪、摘花草等不文明行为,老人会立刻站出来制止。公园旁的住户王玲,更是高风亮节、顾全大局。“为了不影响公园的整体设计效果,王玲主动把自家的宅基地让了出来,提供给公园使用,没提出任何补偿要求,这种奉献精神确实值得学习!”商水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干部称赞道。

据了解,近年来,商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以工代赈项目,积极整合资金加大配套投入,以农村群众就业增收为切入点,把以工代赈作为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进一步激发农村群众自主发展内生动力,逐步形成以工代赈带动产业、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就业稳定群众增收的良好局面。

“我今年64岁了,每天来工地干点活,一天能挣150元,在家门口能找份工作干,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在谭庄村头坑塘改造的施工现场,村民支学艺边干活边夸党的政策好。同支学艺一样,谭庄等村的不少群众在以工代赈项目实施中,靠劳动每月按时领了一份“工资”。

“以工代赈资金专款专用,核心是‘为群众办实事’,关键是发挥好‘赈’的作用,目的是‘项目建而有用、群众做而有获’。”商水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一语道破,“以工代赈鼓励项目区周围村民,特别是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其他农村低收入群体参与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增加经济收入。今年,商水县在谭庄镇谭庄村、汤庄乡西口头村、黄寨镇腰庄和张寨村等3个乡镇4个村庄实施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工代赈项目,既美化了村内环境,又增加了当地群众收入,赢得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以后,我们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要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切实发挥项目的赈济作用,有效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促进更多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用以工代赈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商水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蔡国栋表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