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日报·周道客户端记者 侯俊豫 文/图
有了产业兴旺,乡村振兴才有基础和底气。这一点在淮阳区王店乡刘桥行政村得到较好印证。
扶贫车间办起的面筋加工厂产品走向全国20余个省,超百万的收入鼓起了村民们的钱袋子;日光大棚和光伏发电项目带来的利好,让村集体经济收入骤增。村“两委”运用集体经济积极改善人居环境、开展公益活动,让这个当年有名的困难村充满生机和活力。
【资料图】
仲夏时节的淮阳,处处草木繁盛,生机勃发。从城区南二环沿一条乡间柏油路南行约2公里,便接近刘桥行政村北部,一个加工厂模样的建筑矗立在记者面前。“这个占地四亩二分地的厂房就是刘桥村的扶贫车间,在加工面筋食材。”“烧烤、火锅使用的面筋吗?”“是的。”同行的王店乡乡长姚卫锋在和记者介绍时,给予肯定回答。
走进这个院子,迎面遇见两个中年男子,经介绍得知一个是村党支部书记魏道轩、一个是食品厂负责人王政。
“我们这个‘筋闪闪’牌面筋的食品厂于2020年7月进驻刘桥村,现在每天生产约800箱产品。”王政随机介绍起他的企业。
王政是淮阳冯塘乡人,十多年前在湖南长沙做卫浴、装饰等生意。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和一个做食品生意的朋友的攀谈中,了解到食材销售市场不错。之后,他找来两个朋友商量,瞅准餐饮市场走俏的面筋这个生产项目,干起了食品作坊加工。七八年的时间里,因质量有保证,他们生产的面筋一直走俏市场。
几年间,生意一直在飘红,扩大产品生产规模成为当务之急。2020年上半年,王政思前想后最终决定返乡生产面筋,“可以经常回家看望父母,还可以安排家乡的父老乡亲就业”。同年7月,他订购的一批新型生产设备正式安装进刘桥村的扶贫车间。
走进车间,一条半自动生产线正在运转。按次序完成和面、醒面、切段、蒸煮、冷却、切花、穿串、速冻、打包、入库等工序。
直径近两米的漏斗形的和面机轰鸣作响,醒面、切段、蒸煮、冷却、切花一条龙生产线忙而有序。
完成这些机器生产工序后,生产出的成批的面筋便被送到车间东侧的穿串工作平台,五六十位工人熟练地用一根根竹签穿着面筋。来自附近椿王村的蔡艳艳和对面坐的李秀琴是婆媳俩,他们一天下来可以穿30余把(每把500根)竹签,1.5万余串面筋。穿一把(每把500根)竹签,可以挣6元。俩人一天挣200元左右,一个月能拿到5000多元。“在家门口干活挣钱的同时,主要能接送孩子上学。王总还给大家免费提供早上和中午两顿饭,照顾我们大家挺好的。”蔡艳艳一脸的笑容写满生活的满足感。
工人们穿好的一盘盘面筋被集中送到车间北侧零下30℃的速冻生产线,10分钟后,通体零下10℃的一盘盘面筋被装入包装袋后放入包装箱内,紧接着被运至零下20℃冷库。
“车间每天生产约800箱面筋,一个月生产2万余箱,销售额达150余万元,一年下来销售额近1800万元。”王政说,刚开始,他们厂的七八个业务员主要联系吉林、辽宁、黑龙江、甘肃、四川等省份的烧烤、火锅食材批发商。
看到电商销售火爆,他在朋友的介绍下,又结识了一个电商销售操盘手做销售经理,主要对接**卖菜、**优选电商销售大平台。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宣传推介,除巩固增加过去吉林、辽宁、黑龙江、甘肃、河北、山东、四川等省的订单外,广东、云南、贵州等省地的订单也纷纷飞来。目前,他们“筋闪闪”牌面筋已销往全国24个省的食材市场。
“这几辆货车即将发往云南、贵州等地”,走出生产车间,王政手指着停在冷库门前正装产品的几辆冷藏厢式货车介绍说。
谈到未来打算,王政说,他正准备利用车间东侧的空地新建一条生产线,生产一种叫面鱼的速冻面食。类似方便面、烩面等快餐食品,开水一泡即可食用。接下来,他还要利用当地农产品资源优势,开发生产玉米粒、胡萝卜、豌豆等速冻食材,搭乘现有的线上、线下销售网络,让淮阳更多经过深加工的农字号产品走向全国。
现场的几个乡村干部听后都纷纷给王政鼓劲,并表示有啥困难一定想法解决,争取一个个产品早日面世。
魏道轩说,在他们刘桥行政村,王政用他们村扶贫车间办起的“筋闪闪”食品厂生意红火,年增加村民们超百万元收入的同时,还支付他们扶贫车间4万元的租赁费;国家援建的年发电量280千瓦的光伏发电和占地11亩的3个日光大棚项目,村子收益近20万元。另外,还有省委组织部资金支持项目每年可分红5万元。这些产业及资金分红项目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近30万元。
刘桥行政村每年将这些资金,多数用在人居环境整治上,如给日常保洁的公益性岗位发工资等,开展表彰好媳妇、好婆婆、致富能手、优秀公益岗等倡树新风公益活动。
被绿树包围的刘桥行政村街道整洁有序,整治后的坑塘清澈见底,一排排新葺的两层农家楼院在夕阳余晖的照耀下显得祥和与安静。
傍晚时分,遍布刘桥行政村大街小巷的路灯分外明亮,一群手持风车的孩童在干净的街道上迎着凉风奔跑着,那咯咯的笑声如一串银铃响亮。③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