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周口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洪涛

自动搬运、自动接头、自动包装、自动打码、自动换纱管……很难想象,这些一连贯的自动化操作竟然发生在一个原本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纺织企业内。

日前,记者来到太康县银鑫棉业有限责任公司,车间内先进的智能化生产设备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与传统的棉纺织企业相比,这里的生产实现了从“织造”到“智造”的转变,只需要很少量的工人就可以完成整个纺纱流程,既节省了生产时间,又提高了生产效率。

太康县素有银城之称,棉纺织行业是这里的主导产业,而位于太康县开发区内的银鑫棉业有限责任公司是该县众多纺织企业中极具代表性的一家。该公司的纺织设备实现了数字智能化升级改造,并配备有国内领先的清梳联、粗细络联等先进的纺纱系统以及国际领先的单锭检测系统,对生产流程、产品质量实行全程全方位监控。2017年,太康县银鑫棉业有限责任公司通过了ISO9001质量认证,并先后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河南省“专精特新”企业、河南省智能工厂、周口市市长质量奖等荣誉称号。日前,该公司又获得了河南省省长质量奖提名奖荣誉称号。

“与传统的棉纺织企业相比,我们的生产实现了智能化,改变了传统的纺纱生产模式……”太康县银鑫棉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张东森介绍,以前,棉纺织企业的各个工序独立分开,现在实现了互联互通,从棉花的投送,到纺织品出厂,只需要10多道工序就可以实现,很多工序只需要工作人员通过电脑操作即可。

当日,记者一行来到该公司的生产车间,在清梳联系统前,工作人员正在把一捆捆棉花运送到抓棉机下,再通过管道巨大的吸力将棉花运送到下一个工序,中间的过程只需要一到两个人就可以操作。“以前,清花和梳棉是两个系统彼此分开,清花机产出的棉卷需要人工搬运到梳棉机上,才能实现梳棉工序的生产,需要大量的人力,现在,只需要一两个人就可以实现全部操作,生产过程实现了智能化。”张东森介绍。

在粗细络联系统前,记者看到,粗纱通过自动运输系统,进入细纱的生产环节,原本一些需要人工操作的环节,也实现了自动化。“这个系统把原来的三个生产车间,变成了一个生产车间,实现了从粗纱到细纱再到筒纱的全过程,形成一个闭环系统。”张东森介绍,在细纱的环节,他们拥有国内最长的细纱机,单台细纱机的纱锭达到1824锭,并配备了世界先进的单锭监测系统,对产品的质量和设备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另外,在自动络筒机上,配备了电子清纱监测系统,实时监测纱线的内在质量,实现了精细化管理。

在包装车间,一个个筒纱(棉纱成品),被自动运输到包装线上,而后自动打包、打捆,也全部实现了自动化操作。“下一步,我们准备实现整个生产系统联网,只需要在手机上就可以查看生产全过程,实时监测生产流程,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张东森说。

“我们在生产实现智能化的同时,时刻树立产品质量意识,并围绕市场需求,加强科技研发,每年拿出营业收入的3%用于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生产的棉纱用作高档服装面料和家纺面料使用……”张东森表示,下一步,他们将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深度合作,聚焦科技自立自强,在产、学、研、用上下功夫,逐步加大智能设备投入和人才引进力度,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25年,在全省纯棉纺纱领域实现智能装备水平、产品质量达到全省领先水平。②16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