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周口日报·周道客户端记者 张猛 通讯员 凌金丽

近年来,西华县农场积极与省农科院加强院线共建,积极沟通对接,优化发展环境,创新服务举措,大力发展高效生态观光农业,以特色种植产业发展为突破口,联合开展科研攻关、科技成果转化,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走出一条“传统+科技”的产业发展富民之路。

西华县农场特色种植产业园位于四分场场区,现园区占地100多亩,2019年10月建成标准日光温室大棚17座,2021年新建高标准冷棚15栋。大棚空间大,设计高端大气,便于机械化耕耘操作,用时采用绿色技术防范病虫害,吸虫板等绿色防控。截至目前,特色产业园产值1100万元,实现利润270万元,集体利润72.8万元,带动周边80余户村民就业。

在发展中,西华县农场健全生态种养机制、创新模式、整合资源、强化服务等措施,培育了粪肥还田利用专业化服务主体,打通了种养循环堵点,助力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推广畜禽粪污集中处理、粪污发酵利用、自制粪肥利用三种模式。两家畜禽粪污集中处理中心与特色种植园区签订服务合同,施肥面积100余亩。

近两年,西华县农场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近郊农产品休闲采摘产业,打造了县农场草莓采摘、小吊瓜采摘、圣女果采摘等一批乡村采摘园景点,采摘节旨在打出绿色生态品牌,进一步扩大销售渠道,释放和引爆采摘经济。活动现场设置有小吊瓜、圣女果、车厘子、草莓展销区,纯红芋粉条、胡辣汤料等农副产品采购区,红芋干、黄豆酱、冬瓜脯等当地深加工美食品尝区,亲子休闲采摘区等专区。采摘节为小吊瓜,圣女果,草莓等种植户提供了一个大展身手的舞台,通过展区宣传、棚区采摘体验、集体收益、转移就业、创业带动、电商服务6种模式,实现了巩固脱贫成效和农户增收与场集体经济收益“两个全覆盖”,为西华县农场脱贫户就业增收和场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使农场+合作社+农户+市场的经营模式得以健康运行,使农副产品与广大消费者实现了无缝对接,使农副产品更便捷、更快速地走进千家万户。

通过抓好优质小麦良种繁育,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了西华县农场小麦良种基地示范区的引领带动作用。实行单品种集中连片种植,推行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及订单农业生产,带动县农场周边小麦良种种植6万亩以上。抓好优质朝天椒种植,依托四、五、六、七分场耕地轮作试点项目,大力推广花生、辣椒优良品种,普及配套先进栽培技术,带动西华县农场良种种植稳步发展,为河南农科院、周口天存种业繁育小麦良种250万公斤。

同时,通过加大优质粮食新品种繁育力度,建立健全农技推广网络,发挥农场科技引领的示范作用,开展包户服务,实现农场全覆盖。强力推进信息进场入户工程,通过网络直播、视频连线、手机短信、微信等开展线上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加强技术创新,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标准化种植、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技术,切实提高农场粮食生产的科技支撑能力,带动西华县粮食生产技术水平大幅提高。

为带动农场产业化快速发展,方便职工生产生活出行安全,西华县农场通过农田水、电、路综合治理,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使得农场职工减少农业生产投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达到职工增收,农场增效的目标。全场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000亩,改善灌溉面积2600亩,改良土壤面积3000亩,全场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逐步增强。

2015年西华县农场通过国有农垦危旧房改造项目,按照实施方案要求,拆除200多间危旧房,通过对农场小区主干道水泥路面硬化、绿化、亮化、广场砖铺设及排污管道下埋工程和电网改造工程,建成了农场小区休闲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新增了3座标准化水冲式公厕;在农场小区内安装摄像头200个,实现了100%通电话和卫星电视接收,职工文化生活明显改善。通过危旧房改造,改善了职工的住房条件,职工从五六十年代的土坯房,搬进了现在的两层小楼,场容场貌明显改善。通过整体推进,达到道路硬化、庭院美化、街道绿化、场区亮化、服务设施及功能较为完善齐全的标准。农场居住环境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下一步,西华县农场将继续发挥特色种植产业优势,大胆探索、积极尝试,做强特色农业产业,完善产业布局,延伸产业价值链,做亮特色农产品,加大科技投入,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持续拓展市场,促进农产品线上交易,以一系列服务措施推动西华县农场特色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