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然而,有媒体调研走访发现,部分地方以“美丽乡村”为名,耗费财政资金大搞“面子工程”,甚至竞相攀比。

人口稀少的村庄集体收入微薄,却耗资近百万元建景观栏,而村里仍有道路泥泞不堪;偏远乡镇过半村庄建奢华门(牌)楼,造价数十万元……部分乡村热衷建景观,既偏离了乡村振兴的初衷,还增加了村级债务负担。

乡村建设本应满足农民需求、回应农民意愿,为何有的地方热衷把美丽乡村建设当成“面子工程”?仔细分析,其根源在于部分地方干部政绩观出现偏差。有的干部急功近利、贪大求快,只做一些短期内看得见成果的项目,而不是花时间去培育发展能给群众带来长远收益的产业,整天琢磨如何把心思用在“涂脂抹粉”的景观项目上,因为这样很快就能看到“显绩”。此外,搞“面子工程”也与一些干部工作能力不足有关,有的要么是没有深入调研,只是奉行“拿来主义”复制其他地方的建设方案;要么是为避免“矮人一头”,不听取群众意见,“硬着头皮也要上”。

如何有效遏制乡村振兴建设中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一方面,各地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有限的财政资金花在刀刃上,多用在带动群众致富的产业项目上。同时,要立足实际、分类整治,对已建成的门、墙、亭、廊、栏不能简单“一刀切”。另一方面,乡村建设推进过程中,相关项目主管单位要承担主体责任,加强科学导向,项目的选择应因地制宜,应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宜,特别是要规范“门墙亭廊栏”类项目管理、强化乡村建设总体风貌管控,有效防止乡村建设片面“景观化”。

乡村建设不能只有面子、没有里子,容不得做虚功的“面子工程”。只有深入搞好调查研究,做到因地制宜、尊重规律,稳扎稳打、着眼长远,如此才能有效防止让“面子工程”有面子,确保让“民心工程”多上马。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