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虽然不少网络平台都已上线青少年模式,但家长们普遍反映效果并不好。记者试用了多款App的青少年模式发现,该模式存在内容少、内容糙、把关松等问题。“不好用”的青少年模式,根本提不起孩子的兴趣。

国家强制在网络平台和智能端推行“青少年模式”,是为了防止青少年沉迷游戏、短视频。但是,媒体调查发现,“青少年模式”存在诸多弊端,根本吸引不了青少年孩子:比如内容较少、内容陈旧粗糙、把关不管等,有的还诱导孩子充值开会员。显然,这样的“青少年模式”注定难以行健致远。

或许有人说,孩子不喜欢就对了,如果孩子都喜欢“青少年模式”,岂不是与防沉迷的初衷背道而驰吗?笔者认为,这样的逻辑有点荒谬。我们无法粗暴地制止孩子接触网络,也没必要完全让孩子与网络绝缘;更何况,网络并非全是恶魔,合理地利用网络,还能让网络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孩子的学习、成长,让他们通过网络了解丰富多彩的世界。因此,我们应当做的是:打造孩子喜欢的“青少年模式”,既可以让孩子们合理利用网络,又能柔性防沉迷。

为何一些网络平台和手机APP不经营好“青少年模式”?道理也很简单——因为“青少年模式”服务的是青少年,“钱途”不佳,难以成为盈利阵地,互联网企业缺乏耕耘“青少年模式”的动力。所以,他们只是被动地执行职能部门的规定。一些“青少年模式”诱导孩子充会员,也是利益驱使。

网络企业追逐利益,倒也无可厚非,不过,在一般模式盈利的基础上,也不能忽略社会责任。开发商追求利润开发房地产,但不能忽略公共的配套设施;同理,互联网企业研发的网络产品,也必须有公益的“青少年模式”,以及进行适老化改造。这是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基于以上的考量,笔者认为,互联网企业既要遵守国家法规,为未成年人过滤掉色情、暴力、涉毒、迷信等“少儿不宜”的网络信息,还要不断地推陈出新,丰富适龄的网络信息,鼓励从业者多创作青少年喜欢的网络作品,让孩子们喜欢这个“青少年模式”。无论如何,当公众反馈“青少年模式”成鸡肋之后,涉事企业、平台、APP等,一定要进行反思,对被用户吐槽的“青少年模式”进行改进和完善,而不能听之任之,敷衍应付,或我行我素。

如果“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很多青少年学生弃用,则必然让防沉迷体系崩盘。未成年人是国家和家庭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理应受到多方关注。因此,各网络平台必须夯实责任、严控网络环境,打造一个实用又乐用的“青少年模式”,从而给未成年人们营造一个风清气朗的网络空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