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开发政务App的本意是优化工作流程,提高管理效率,但近年来一些地方的政务App功能流于形式,白白消耗行政资源,徒增基层负担。新华社公众号就发布了这样一件事情。“问题上报:发现一个塑料瓶。解决方案:清理该塑料瓶。”近期,中部某县一名村党总支书记向记者介绍了一条巡河记录。他在巡河过程中发现塑料瓶,使用“捡起”的方式解决,并打开一款巡河App拍照上传,以完成上级“每月问题上报”的考核要求。 

就事论事,路面上发现他人乱丢塑料瓶,作为一名村干部,确实有必要捡起。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给更多的人树立了榜样。问题是,有着拍照上传的时间,我们早就捡起更多的塑料瓶了,而且,也不会浪费拍照上传的流量。可谓举手之间,问题已然解决。为什么非得要拍照上传呢?

这样的一通操作,显然只是为了考核。考核是必要的,不过,我们更应该认真思考,哪些内容应该纳入考核的范围,以及如何更加科学有效地开展考核。如果一味强调“工作留有痕迹”,而不管青红皂白都纳入考核范围,那么,这不仅给基层干部增添了无数的负担,也给考核者带来了诸多的额外负担,从而影响整个工作效率。与此同时,这样的形式主义,也会造成时间、人力与资源方面的巨大浪费。而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样的形式主义考核,必然使得我们的工作方式乃至整个形象,难以在民众的心中留下良好的印象。

然而,自从有了政务App,这样的“一刀切”现象也随之而出现。事实上,更早一些时候,类似的现象已经遭到媒体的曝光。比如,动辄要求基层干部甚至要求某一地方所有单位的人员,都必须安装并注册某某政务App,并将其作为考核的标准,甚至是一票否决。而安装、注册之后,这些政务App,又会瞬间进入“僵尸”状态:自身不更新,他人也从不在意。却又不敢删除,因为,不知道何时又会突然收到某某要求。这样的关注与安装,一方面浪费了手机内存,从而给工作造成诸多不便,另一方面,又使得个人信息不断地提高人为泄露的风险。

开展工作,确实应该注重“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但也必须反对“一刀切”与盲目跟风。同时,还应深入思考考核的方式与意义。以巡河工程为例,我们的最终目的显然不是发现并上报看到几只塑料瓶。如果整个河流水质清澈,水面没有各种污染物,那么,不用上报,这本身就已经是“有痕”“有印”的最好证据。因此,作为上级主管部门,我们显然不能满足于掌握数据与流量。与时俱进地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是必须的,而放下身段,深入基层,重视调查研究,显然更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只是盯着数据与流量,而应走出办公室,沉到基层。如此,我们既能了解第一手资料,更能杜绝政务App的泛滥成灾。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