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起,萧山试点“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破解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痛点难点问题。截至目前,全区精简办事材料30%,提升办事效率50%以上,推动完善制度10余项。

如今,我区深化“区—镇街—村社”三级联办体系,将“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向全域推广。今后,从区到镇到村,都有“办不成事”反映窗口,通过公开、扩大问题收集来源,将最大限度为群众企业解决问题。


【资料图】

“瓜沥样本”将成为全域“标配”

如果没有瓜沥镇的先行先试,腾励传动的上市进程可能还“卡”在办理营业执照变更手续上。

此前,该镇行政服务中心“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收到了一份来自特邀监督员上报的问题,反映杭州腾励股权投资合伙企业因准备上市,希望政府部门加快办理营业执照变更手续。

变更营业执照需要企业风险核查,而核查又因涉及多个部门,往往需要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收到企业上报的问题后,第一时间启动“会诊”机制,历时一个星期就完成了变更。

高效办事的背后,是多股政务力量的“相辅相成”:基层政务窗口,受理、交办、反馈、提升;区镇两级部门单位在业务侧,简单问题现场解决,复杂问题研究解决,并形成常态化办事机制;各级纪检监察组织在联办网格的基础上,建立村社监察工作联络站、“四个平台”与政务服务中心(站)之间的问题衔接机制。

我区将构建完成“1+22+N”的便民服务体系,即1个区级政务服务中心、22个镇街便民服务中心、N个村社便民服务站,形成全区“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一个形象、一个标志、一套体系,保证群众一进门就能看得到、找得到、问得到。

三级联办体系主要破解4类问题:特事特办,比如企业或市民遇到需要加急的事项,需要加快进度办理的;政策咨询,对于有些复杂的事项,企业和市民把握不准,需要咨询办理的事项;需要窗口去协调推动各个部门协同办理的事项;办事过程中遇到的服务态度差、慢作为、不作为等问题。这些困扰企业和群众的“疑难杂症”,将由“专家门诊”把脉开方,对症下药。

闭环监督让“承诺”落地见效

虽然不少地方都有“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但萧山这次最大的创新,则在于区纪委监委全程“嵌入式”监督,涉及登记、受理、交办、处理、办结、评价整个闭环。

几天前,残疾人周先生曾到萧山区政务服务中心“办不成事”窗口反映,自己有视力二级残疾,依照国家规定可以申领重度护理补贴,可是只领了2个月就没有了。

是领取资格不符合,还是工作人员履职问题?在“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月度联席会议时,区纪委监委工作人员提出了疑虑,并随即跟进监督。

经调查发现,原来除了重度护理补贴,周先生还会领取困难遗属补贴。村里的文书杨某工作不深不细,认为周先生不符合补贴享受条件,未经仔细核查便取消其资格。后续,杨某因未正确履行职责受到诫勉处理,周先生以往的补贴也得到了补发。

如今,萧山已经成立“办不成事”监督窗口督导组。区纪委监委对每一件“办不成事”开展“三查”——查窗口部门是否存在“爱搭不理”“推诿扯皮”的问题;查职能部门有没有职责不全,界限不清的问题;查政策制定是否存在不合理、滞后性的问题。

同时,通过走访群众、实地查看、明察暗访等方式开展问题整改“回头看”,对纸面整改、口头整改等敷衍整改、虚假整改的发现一起,严肃查处一起,通报曝光一起,倒逼整改见真章、出实效。

眼下,我区正在掀起一轮干部作风大整顿专项行动。如何以过硬队伍过硬作风拼出新未来?通过“办不成事”窗口“把事办成”,正是题中要义之一。

“办成事”只是“办不成事”窗口第一层追求。补上“职责不全不清”的制度和管理漏洞,才是“办不成事”窗口的更深层次追求,也是社会和民众对窗口的最大期许。

接下来,我区将着力推进从“办成一件事”到“解决一类事”的良性循环。反映事项涉及多个部门时,由相关职能部门在“会诊室”协商沟通。对发现的共性问题,若是能够合法合理解决的,以制度和机制的重塑来推动问题解决,给同类型事项提供参考;若是暂时难以协调解决的,则做好相应解释工作,并形成工作建议向上级反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