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晚7时,距离2023年“云植树”首场活动还有15个小时,第一批2000株杏树如期到达山顶植树点,4吨多重的树苗带着直径30公分的土球在大货车上垒了3米多高。时间太晚,已经来不及招募志愿者了,我和在场的雷锋车队的郭队长当仁不让地爬上货车开始卸树苗。终究是我们低估了这项工作的难度,3米多高的杏树浑身都是刺,稍不留神就会扎破线手套,直到回到家,我才发现除了遍布手腕上小伤痕外,手臂也被划了一条10多厘米长的血口子,细问才知道,负责在车下接树苗的几位女士也都是手腕带伤。
(相关资料图)
“永登今夜雨夹雪,运云杉的大货车走了6个小时还没有进兰州。”当晚11时,树农鲁家泉的来电让我们活动组的众人一夜难眠,盼望着明天不要遇见雨雪天气,树苗能够按时送到山顶。怕啥来啥,4月14日凌晨起,兰州市区低温降雨,马家山由于海拔高温度低已经雪盖山头,怎么办?
4月14日6时不到,活动组的所有人已经开始了各种准备工作。活动总监朱旭东告诉大家,他已经开着车往山上飞奔,云杉树苗已经开始上山。从他发来的实时照片和视频可以看到,满山白雪,道路湿滑,我们立即启动备用方案,原定半天的活动变成了全天两场活动:坚持原计划不变的“播绿者”集合时间推迟1个小时,部分团体则将早上的活动平移至下午2时。不到7时,我已经打了30多个电话,说了无数声抱歉后,我突然发现,窗外,太阳缓缓从天边升起……
8时刚过,活动组全体人员已经在山顶集合,同事于永昭、梁亚东、杜志超也上山帮忙。在场的男士开始3人一组轮流动手卸树苗,一棵、两棵、三棵……车上的树苗迅速转移到了地面,大家累得胳膊都抬不起来了,再低头一看,裤腿一片泥泞,脚上的鞋已经看不出原来的颜色了……
9时不到,已经有心急的“播绿者”到达植树点,我们每个人都顾不上休息,开始在各自的岗位忙碌起来……
从14日至16日,活动开展了3天,活动组每个人每天的步数破3万已是常态,腿疼、脚疼更是普遍现象,但没有一个人停下脚步……我们相信,以爱心为沃土,这一棵棵青苗终将长成你我期待的模样……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周靖博
现场
大手牵小手 共植一片绿
活动现场,近百名老师、家长和孩子们一起携手播绿,在马家山上种下绿色希望。
北京八中兰州分校将一堂别开生面的劳动实践课堂“搬到”了马家山上。学校7年级的40多名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投身到播种绿色的劳动实践中。大家三五一组,分工明确,你扶苗,我填土,他浇水,栽下一株株树苗,在忙碌和汗水中感受着劳动的魅力。已经在兰化一中就读高一的柳嘉瑞这一次跟随着母校的学弟学妹们“故地重游”。“上一次来植树,还在我八年级的时候。时隔两年再次来到马家山,我想来看看我的小树苗,再多种几棵新树苗和它‘作伴’。”柳嘉瑞说。
栽种结束后,同学们将一个个写满名字的认领牌挂上树干,原本空旷的土地上充满了勃勃生机。“植树挺累的,但也非常‘过瘾’。在上山的路上,我们看到城市周围还有一些山是光秃秃的,非常震撼。回到学校后,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保护家园生态环境。”七年级学生赵桐宽和张梓宸说。“自然大课堂,生活好老师。”北京八中兰州分校学生处主任薛长露表示,“一直以来,学校都非常重视培养同学们的全面素质,希望通过活动,让同学们在劳动中收获成长,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念和绿色环保的生活理念。”
来自宁兴小学五年级四班的程炳谦同学,今年是连续第四年参加兰州晚报组织的马家山植树活动。每一年,小炳谦都用自己的压岁钱认领爱心树苗种下希望。在小炳谦的影响下,同班同学张庭睿也加入了播绿队伍。有了往年的植树经验,两个孩子干得有模有样。“明年就要小学毕业了,我和张庭睿一起种下这株友谊树,让小树的成长见证我们的友谊绵长。”程炳谦说。
“‘云植树’活动为孩子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教育机会,每年我都会带孩子植树。”市民刘延君带着母亲和孩子第三年参与活动,来马家山植树已经成为全家人每年不变的“仪式”。
“参与公益植树活动可以让孩子从小就树立公益环保理念,是一次非常好的体验。”身为教师的包女士带着6岁的女儿睿睿来到现场,母女俩不仅一起种下一棵小树苗,还主动捡起带走周边的垃圾,争做“环保小达人”。
“小树长,我也长。”植树现场,很多市民都表示,已经连续多年带着孩子参加活动。“这棵小树种下的时候,孩子才3岁,如今孩子都已经上小学了。”市民韩亮、胡敏夫妇带着女儿韩露婷种下一棵“成长树”,“有一棵小树陪伴孩子共同成长,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朱旭东 王星明 胡玉坤 任泽昕 周靖博 张丹 王英豪 杜志超 实习生 陈舜 李娇娇 文/图
快评
在每个春天 都种下希望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
近二十年,每年这个时候,跟着晚报去种树,已经成为许多兰州市民的习惯。
习惯的养成,源于一种坚持、一种情怀。
绿色,代表生机与活力,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也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的期盼。近二十年,晚报的总编辑换了几任,但晚报人的责任感,没有一丝减少。每年这个时候,选址、发出征集令,从最初的线下到现在的线下线上相结合的“云植树”,晚报人一直在努力。
近二十年,每年这个时候,越来越多的兰州市民走出家门,投身到“‘植’此青绿”的伟大事业中来。一株新苗、一锹厚土、一瓢清水,体验劳动与绿色带来的双重喜悦。在他们的心中,植树不只是一项义务劳动,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礼记》有言,“孟春之月,盛德在木”。寓指春天植树造林,是最大的道德行为。
是的,树木,是人类亲近自然的摆渡者。它从人们埋下的一颗种子开始发育,回报以果实风景和金山银山,它储留乡愁的模样,改善城市的面貌。
成就一树十年功,不愧前人荫后人。近二十年的坚守,是“一任接着一任干”实干哲学的不断传承,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践行。
植树,不仅仅是植有形之树,更是厚“植”绿色发展理念。
小马飞刀
责任编辑:王旭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