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金城遗珍品味丝路文明
【资料图】
绿釉陶陂池
绿釉陶井
绿釉陶灶
日前,集合了甘肃省博物馆、南京市博物馆、兰州市博物馆等10家博物馆之力,以丝绸之路和中国大运河沿岸的出土、传世文物为主要展品的《舟车丝路》特展在苏州湾博物馆开幕,166余件精美展品集中亮相,这是国内首次集结东西南北文明枢纽印记,从丝绸之路到大运河的千年呈现。其中,兰州市博物馆绿釉陶井、绿釉陶陂池、铜壶、绿釉陶灶、蒜头铜扁壶五件汉代文物惊艳亮相。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4月16日结束。
《舟车丝路》特展分为古道、商贸、交融、通达四个单元,呈现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与域外、江南与漠北的社会文化交流,讲述丝路运河上的城市兴衰、经贸往来、风土人情故事,再现文明共生下的光辉岁月。展览中,一条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贸易、宗教、技术交流的“丝绸之路”徐徐展开,历代劳动人民用智慧创造出来的伟大科技成果通过“舟车丝路”呈现在世人面前。
本次展览汇聚甘肃省博物馆、南京市博物馆、兰州市博物馆、武威市博物馆、酒泉市博物馆、山丹县博物馆、庆城县博物馆、高台县博物馆、灵台县博物馆等多家省市博物馆馆藏精品,结合吴江博物馆馆藏文物,共计展品约166余件(套),其中三级以上文物120件(套)。未来三个月内,展览将在东太湖畔向市民朋友讲述丝绸之路和大运河的故事。
“近年来,我们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积极探索馆藏文物在资源保护、管理、活化、利用等方面的新途径、新方法、新举措。”兰州市博物馆副馆长郑炜告诉记者:“希望这5件馆藏文物,能带
领国内外观展嘉宾一起对话特展,在传统与当地、江南与漠北的交汇处跨越2500年的时空岁月,感悟丝绸之路与大运河文明的交织与融合,在时间的长河里品味丝路文明的悠久与辉煌。”
五件汉代文物勾勒人文情怀
文物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色,能勾勒出兰州的人文情怀与文脉气息。记者了解到,此次兰州市博物馆共有绿釉陶井、绿釉陶陂池、铜壶、绿釉陶灶、蒜头铜扁壶5件汉代文物参展。
其中,绿釉陶井高26.2厘米,口9.4厘米,底12.5厘米,为兰州市博物馆馆藏三级文物。两汉时期陶井作为汉代模型明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遍见于两汉时期的墓葬中。汉代推崇儒家思想,以“孝”治国,提倡厚葬,“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导致在两汉墓葬中多随葬陶井模型明器,是模仿现实中的水井设施,将之做成模型埋入墓中供逝者享用。汉代,水井设施被广泛地使用,考古发现的汉代居住、农业及手工业遗址中出土有大量的水井遗迹。
绿釉陶陂池高15厘米,口32厘米,底16厘米,为兰州市博物馆馆藏三级文物。陶陂池内有形象生动的鸭、鹅、龟、青蛙等造型,代表墓主人生前拥有这样一份家产。陂池,指在自然坡地筑堤蓄水浇灌农田的池塘、泽沼。我国兴修陂池的历史很早,传说夏禹治水时,曾从事“陂九泽”的工程。利用地势蓄水灌溉,在古代较为普遍,尤其在汉代时陂池工程得到较大发展。陂池养鱼、家禽、种藕、种菱角、养龟,不仅可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丰富人们的食物来源,还可以起到美化环境、净化水质的作用,青蛙、田螺自由生存,起到平衡自然生态的作用。
绿釉陶灶高21厘米,长28厘米,宽19.5厘米,为兰州市博物馆馆藏二级文物。陶灶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想观念。汉代之所以流行陶灶模型,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两汉时期大土地所有制经济的盛行使得豪门贵族占据社会主要地位,而“事死如事生”的观念促使他们随葬大量明器,以求在阴间继续享受荣华富贵。二是由于汉代的祭灶思想助推了陶灶的流行。
此次参展的另外两件展品铜壶、蒜头铜扁壶也均为兰州市博物馆馆藏三级文物。其中,铜壶口径10.5厘米,高35厘米,蒜头铜扁壶口径4厘米,高30厘米。
图由市博物馆提供
责任编辑:王旭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