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之家 行业]近年来,在国家“双碳”战略下,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出爆发式增长,产销连续创出新高。据乘联会统计,2022年迎来新的突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超550万辆,继续保持同比90%的高速增长,今年一季度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132万辆,整体渗透率达30%以上,与相对疲软的传统燃油市场走势呈现鲜明的反差态势。

那么,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在车企的竞争内核发生不可逆变化的同时,也必然影响着未来汽车市场的竞争态势。汽车之家依据多年的数据累积与行业经验,进一步梳理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格局,预测未来市场走势,深入分析当前市场主要新能源车企特点,有利于把握未来市场机遇。

一、新能源市场趋势预测


【资料图】

自2020年7月开始,借助“人民的代步车”宏光MINIEV上市后迅速火爆全国,新能源市场顺利突破销量瓶颈,标志着新能源市场增长脱离了“政策驱动曲线”,而进入了“需求驱动曲线”。汽车之家研究院预测,新能源渗透率将在2025年Q4达到50%,将在2030年Q1超过70%。

其实我们对新能源车的“需求”并不复杂,抛开限购限行、网约车、拉货等特殊需求,一般成熟用户选择新能源的理由就一个:“因为我没开过电车!”对当前大多数有购车需求的家庭来说,已经是第2次甚至第N次买车了,“无论手动挡还是自动挡,轿车还是SUV,或者是BBA,咱们都开过了,就是没开过新能源。”因此,对有条件充电的家庭来说,一辆用起来没有硬伤、拉出去又不丢人的新能源车,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二、新能源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去年新能源市场快速走向成熟,用户在汽车之家上的车辆对比行为发生了本质变化,新能源已经初现细分市场的概念,要知道2021年纯电轿车和纯电SUV还混在一起抢份额。现在的新能源市场,SUV和轿车、纯电和插混,以及主流价格区间的市场边界已经清晰。 

通过用户对比行为划分是否独立细分市场,需要遵循一个原则。即如果细分市场内的车系绝大多数都在跟本细分市场内的竞品对比,那就说明这个细分市场是独立的;如果细分市场内车系绝大多数都在跟外部某细分市场竞品对比,那就说明这个细分市场并未独立,是衍生市场。

基于上述方法论,汽车之家研究院将当前新能源竞争格局划分为下列11个竞争圈,其中独立细分市场7个,与燃油车合并竞争的细分市场4个。

纯电10万以下轿车市场:以五菱宏光MINIEV为代表,形成独立细分市场,但发展到2023年,随着这个市场内玩家越来越多,以及车市需求逐渐高端化的趋势,该市场早已饱和甚至萎缩;

纯电10-20万市场:以比亚迪、埃安为主,是传统车市的最主销价格区间,也是新能源竞争最激烈的市场;

纯电20-40万市场:由于特斯拉的Model 3和Model Y热度高,且价格波动也大,最终引来下至20万、上至60万超大范围的综合竞争,包括蔚来、大众等品牌都属于特斯拉影响范围;

插混10-30万市场:比亚迪的主场,这部分市场并未独立,而是与同级燃油车竞争,我们说比亚迪抢了燃油车份额也正是源于这里;

插混30-40万SUV市场:以理想、AITO为主,这两个品牌定位明确,自成一派;

插混50-60万轿车市场:该市场比较特殊,包含奔驰E级PHEV、宝马5系PHEV、奥迪A6L-PHEV,份额虽然不大,但竞争指向清晰,不可忽视;

新能源MPV并未形成细分市场,20万以下新能源MPV是同级新能源轿车、SUV市场的补充,20万以上新能源MPV是同级燃油MPV市场的补充。

三、典型车企分析

根据核心市场的代表车系,我们挑选了5家代表性新能源车企。包括当前市场最大品牌比亚迪,20万以上市场引领品牌特斯拉,新势力代表同时也是30-40万插混&增程市场开创品牌理想,与特斯拉争抢份额的传统中国车企品牌极氪,以及10万以下市场开创品牌五菱。

■比亚迪

凭借动力电池技术优势和全面转型新能源的魄力,比亚迪2022年销量超160万,成为中国汽车市场第一厂商,在新能源市场中独占30%份额,是当之无愧的霸主。 

比亚迪最先布局的是10-20万主流市场,全面覆盖轿车、SUV,以及纯电、插混市场,秦、宋、元、海豚、驱逐舰等车系款款是爆款,尤其DM-i动力车型打出“油电同价”的口号,是新能源车首次硬扛燃油车市场,引领燃油用户向新能源的转移,也可以说是比亚迪创造了10-20万的新能源市场。

按照中国品牌的战略规律,销量稳了就要走高端化路线。去年比亚迪又在20万以上市场推出汉、唐、海豹、护卫舰等车系,后又有腾势品牌迅速崛起。今年,比亚迪野心极大,开始规划F品牌、仰望等高端品牌,试图占满新能源每一寸细分市场。 

高端品牌都有三个要素,即产品技术+服务体验+内涵文化。对于比亚迪来说,前两项不是问题,关键在“内涵文化”上,现有的王朝网、海洋网能否划出清晰定位?秦一统天下、汉平定四方、唐风、宋韵跟车有什么关系?将来仰望、F品牌又是如何定位?这都是比亚迪要思考的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比亚迪的品牌向上已经势不可挡,每推出一款车都会搅动整个新能源市场的格局。

■特斯拉

特斯拉是新能源模式变革的引领者,布局了新能源产业链多个环节。包括光伏、储能、新能源汽车等,而且拥有众多的技术标签,如自动驾驶FSD、集中式E/E架构、一体化压铸等等,也是率先创立直营模式,同时也实现OTA技术升级付费、构建Robotaxi出行平台生态等商业模式创新。在新能源车市场,其Model 3、Model Y引领中国纯电20万以上竞争格局,是大单品策略的典型成功案例。曾经有用户表达:“我不是因为要买电车才选择特斯拉,是因为买特斯拉才选择电车。

一直以来,特斯拉的销量受制于产能,在中国市场每季度交一批车,直到2023年初,特斯拉帅先打响了“价格战”,这也标志着产能受限已经不再是影响其销量的最主要因素。今年我们注意到特斯拉工厂停工、本应搅动15万市场的Model Q迟迟未推出,“星舰”发射失败、财报拉跨、股价下跌等信息,特斯拉可能正在遭遇滑铁卢。当然特斯拉仍然在做引领行业的事情,如向多品牌开放超级充电站等,相信其一旦成功度过阵痛期,那么随着新车上市、产能提升,特斯拉的销量将大幅增长。

■理想

已上市的四家新势力车企,2021年月销量还是增长态势,到2022年月销量全部遇到瓶颈停止上涨,再进入2023年则已经分出高下,Q1的销量表现,理想突破月销2万大关,蔚来止步月销1万至1.5万区间,小鹏、零跑开始下坡。从四家车企的市值表现也能看出资本的判断,理想仍有新故事可讲,今年市值有所上升,而蔚来、小鹏、零跑市值走势并不好。

理想一直以来定位在“家庭奶爸”精准市场,先后推出的理想ONE、理想L7、理想L8、理想L9,目标均在同一个用户群体,也开创了插混&增程30-40万的独立细分市场。这种“套娃式”新车策略,让理想做到了销售和管理费用最小化,也为品牌将来的发展可能性提供了更强的信心。 

理想每一步都走得很稳,今年4月,发布“双能战略”,全面发力“电能”和“智能”。电能方面,理想透露了旗下首款纯电MPV车型,将首次搭载宁德时代4C麒麟电池,提供800V超充的解决方案,实现充电10分钟,续航400km。智能方面,理想AD Max 3.0城市NOA开始推送内测用户,摆脱对高精地图的依赖,像人类司机一样实时感知、决策、规划,计划到年底推送100个城市,正式步入智能驾驶3.0时代。

总之,相比其他新势力,理想的故事还没有讲完,销量还存在上升可能性,成长潜力不容小觑。 

■极氪

相比新势力销量上涨遇到瓶颈,传统车企的新能源进展似乎更值得关注。今年Q1相比2020年同期,传统中国品牌新能源(不含新势力)渗透率由5.1%上升到43.1%,传统豪华品牌(不含特斯拉)由0.7%上升到8.6%,传统合资品牌由0.5%上升到2.7%,中国品牌新能源走在行业前沿。

极氪现有产品定位在纯电20万以上,与特斯拉处于同一细分市场,是传统车企进军新能源高端市场的成功案例。其母公司吉利汽车,通过不断投入、并购合作,长期布局三电领域,极氪的浩瀚智能进化体验架构(SEA)开发历史可追溯至2015年,极氪在高端新能源市场的强竞争力可畏厚积薄发的典型。除技术和性能外,极氪的设计也很到位,如简洁干练、安全实用、重视细节等,都向用户传达出豪华品牌的设计理念。

■五菱

五菱宏光MINIEV应该就是那辆“没有硬伤,开出去不太丢人的电车”。在宏光MINIEV出现以前,一般工薪家庭如果想增购第二辆代步车,可能是轩逸、帝豪、北汽新能源EV等,这些车首先是价格都在10万左右、其次让夫人开出门也不太适合,然而2020年下半年五菱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宏光MINIEV有太多的优点,不到5万的价格、新潮的外观、停车占地小、又是电车。继五菱以后,市场上也出现了小蚂蚁、奔奔E-Star、欧拉好猫等小微型纯电代步车系,共同创造了全新的市场需求,当然还有个副作用是拉低了中国车市的平均价格。

从宏光MINIEV上市至今已有近三年的时间,小微型纯电代步车的市场红利早已不在,反而需要面对中国市场高端化发展趋势导致的低价位市场收缩,以及越来越多的厂商进入小微型纯电代步车的市场争抢份额。虽然今年五菱推出缤果又一爆款,但我们认为缤果仅仅能帮助五菱在10万以下纯电市场的内卷中胜出,仍无法扭转细分市场的缩微。所以对于五菱来说,低端市场已经遇到瓶颈,接下来能否打入主流市场,还要看企业在新赛道的技术和创新。

结语:

2023年4月的上海车展,新能源已成为绝对的主流,各车企纷纷向市场传达新能源转型的决心,众多以新能源为导向的新技术层出不穷。表面上看是百家争鸣的景象,实则车企都很焦虑,新能源市场快速趋向成熟,竞争已进入白热化。行业在不断内卷中洗牌,逼迫车企加速发展,相信更多的车企将找准自身定位,以更好的产品在市场内占有一席之地。大家有何见解,欢迎在留言区和我们留言互动,感谢您的阅读!了解更多内容,请您点击/扫描下图二维码,关注“汽车之家研究院”公众号,让我们一起见证中国汽车市场发展。(文/汽车之家研究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