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资料图

《永乐大典》内页


【资料图】

《永乐大典》内页插图

兰州市博物馆携手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共同举办的“珠还合浦历劫重光——国家典籍《永乐大典》文献展(兰州展)”在兰州市博物馆开展,展期截至4月28日。展览遴选了《永乐大典》62件与兰州相关的仿真影印本资料,让人们深入了解《永乐大典》的前世今生,共赏这部我国古代最大的典籍类书的风采与神韵。

展览共分为“大典犹看永乐传”“合古今而集大成”“久阅沧桑惜弗全”“搜罗颇见费心坚”“遂使已湮得再显”五个单元,讲述了《永乐大典》的成书经历、价值与利用、聚散流变,展现了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和海内外人士艰苦卓绝的努力下,明珠还于合浦,在历史变迁中遭受重重厄运的《永乐大典》入藏国家典籍博物馆的历程。

大典犹看永乐传

在“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之《永乐大典》中,曾有这样的描绘:“中华文化典籍是先贤智慧的结晶,绝不是象牙塔中泛黄的辞章,也不是沉睡的故纸堆,而是我们这个民族血液中永远保持鲜活生命力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长河永远奔腾不息的文化密码……”

作为我国重要古籍之一的《永乐大典》,不仅是国家图书馆的四大专藏之一,也是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朱棣命太子少师姚广孝和翰林学士解缙主持修成的大型类书,它成书于明成祖朱棣永乐年间,重抄于嘉靖前后,共11,095册,22,877卷,三亿七千万余字。

其中汇集了上至先秦,下讫明永乐年间的图书七八千种,其《凡例》有云:“是书之作,上自古初,下及近代,经史子集,与凡道释、医卜、杂家之书,靡不收采……凡天文、地理、国统、道德、政治、制度、名物,以至奇闻异见,谀词逸事,悉皆随字收载。”可见其搜辑资料之宏富。尤为难能可贵的是,所纳典籍基本保持了书籍的原始内容,极具版本价值,且多后世佚文秘典,对保存佚书有独一无二之功,因此又有“佚书渊薮”之称。

《永乐大典》开本宏大,版式精美。单册高50.3厘米、宽30厘米,每册约50叶,大多二卷一册,也有一卷一册或三卷一册的。版框高约35.5厘米、宽23.5厘米,四周双边,大红口,红鱼尾,朱丝栏,皆系手绘。

这部“序百王之传,总历代之典”的旷世宏编,“合古今而集大成”,规模远超前代所有类书,实为典册渊薮、佚书宝库。诸多佚文秘笈、典章制度赖其得以流传后世,造福学人。“大典犹看永乐传,搜罗颇见费心坚。兼及释道欠精核,久阅沧桑惜弗全。”遗憾的是这部成书于明永乐之初的大典正本至今仍然是下落不明,而重录于嘉靖之末的副本也是星散飘零,百存一二。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国运昌则文运盛。在几代国图人孜孜不倦的求索下,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明珠还于合浦,国家图书馆现已成为《永乐大典》在海内外的最大藏家,并给予大典前所未有的重视和保护。

如今这部“序百王之传,总历代之典”的旷世宏编来到金城兰州,让我们有幸能够一睹芳容。

从编纂到成书非同一般

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意图以文治笼络人心,消弭“靖难之役”后朝野上下的不平之气,下诏解缙等悉采“各书所载事物类聚之,而统之以韵”,集合“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编成一书。解缙奉谕召集百余人组成编修班,次年进呈。成祖览后,赐名《文献大成》,但认为“尚多未备”。

永乐三年,成祖复令姚广孝等重修,延揽四方文儒宿学达两千余人。广集天下图书六七千种,按韵编排,汇为一书。永乐五年,姚广孝进呈《永乐大典表》,成祖审阅后甚为满意,并亲自撰序,正式定名《永乐大典》。永乐六年冬,全书告成,计22877卷,目录与凡例60卷,分装11095册,共约3.7亿字。

此次展览中的明抄本《大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即为上述事件之佐证,此书由(明)张辅、杨士奇纂修。此书记载,永乐二年(1404年)十一月丁巳,解缙等人进呈修成韵书,成祖为书赐名,赐钞参与人员47人,并在礼部赐宴。随后再命姚广孝、刘季箎及解缙充当统领,在文渊阁开馆重修。

《永乐大典》与一般类书不同,它以韵为纲,以字隶事,每一单字下分类汇集与该字有关的各种资料,把以韵排序与按类部次相结合,并在一些事项下面附有总论,每一事目有一个标题。

《永乐大典》在检索字的下面首先注明该字在《洪武正韵》中的音韵和最早的出处、训释,还要标明篆、隶、行、草、楷等各种书体和异体字,内容十分丰富。裁选的典籍或文章一般列在辞目下面。但根据具体情况,有些也列在标目字的下面。它根据文献中的语词来确定条目,把各种典籍中凡出现过这个条目的记载,甚至整部书籍全都抄录下来,并点明是何人撰写的,采自什么文章或书目,让人明晰出处,可以查考。

《永乐大典》的编纂是一个繁琐的过程,当时的编纂者们不仅要精心收集文献,还要修订和校勘,以确保文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编纂者们还将永乐大典中的文献分类整理,只有这样,永乐大典才能收录如此多的文献。因此,永乐大典被视为古代文献的百科全书,收录了中国古代五千余种文献,在历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而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古籍里记述的兰州

“永乐大典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为(明)解缙等辑,卷19423“勘”字册

该册收录元代《天下站名》与《经世大典》中的驿站,是我国古代驿站交通制度建立以来,现存最早能反映一代驿站交通网络结构全貌的珍贵历史文献。兰州地区的驿站有金城站、兰州站等,兰州站在今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据《永乐大典》所载,该驿站在当时是马站,站内有马48匹。

“永乐大典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为(明)解缙等辑,卷14461“御”字册

该册有关于两汉时期兰州地区行政区划变动的记载。兰州古称金城,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西汉在今兰州始置金城县,后改置金城郡。东汉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金城郡并入陇西郡,第二年复郡。隋开皇三年(583年)改金城郡为兰州,兰州之名始闻于世。

卷9763“覃”字册

该册辑录《临洮府志》中所载有关兰州名胜夜雨岩(今后五泉)的内容。夜雨岩是在雨水冲刷下形成的幽谷巨壑,由明代肃靖王朱真淤命名。《重修皋兰县志》记载:夜雨岩在县南十里皋兰山后麓深谷内,岩如覆屋水滴滴不绝,听之如雨明肃藩以夜雨岩名之,嘉庆中,兰州道岩烺道雨有应,易名灵雨,其地水木清华,佛寺幽僻,与五泉相埒故有称为后五泉。明肃靖王诗《夜雨岩》描述:淡淡龙轻霭,沈沈映落霞,雨馀声愈急。风动滴还斜。楸树浮残叶,春山泛落花。翻疑最深处,犹似隐仙家。民国时期张维撰写的《兰州古今注》记载:夜雨岩在五泉山后,人称之曰后五泉。山水清幽,庙宇寂古。泉水出其东岩,滴沥如雨,故曰夜雨。民国七八年,有徽人蒯寿枢者,以士敏土(水泥)造大佛像岩下,庄严妙丽,与山水相承。自后五泉北逾山可至前五泉,车马往来,则须取道阿干沟中。

卷22182“陌”字册

此册中有关于明初统一全国期间在兰州取得大捷的记载,并与当年的祥瑞景象联系在一起。

《永乐大典》中保存了兰州地区从汉代至明代的宝贵资料,包含历史、地理、风俗、医学等丰富的内容,例如书中收录的元代兰州地区的驿站,就反映了古代兰州及其周边区域交通网络结构。这些珍贵的史料因《永乐大典》而得以流传后世。

本次展览展品的选取和呈现也更为“接地气和本土化”,展出的多件与兰州相关的永乐仿真本中记载的鲜活、生动的内容,不仅让人们更加深入了解兰州的历史,而且也使人们在古籍里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郑 炜

责任编辑:黄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