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汽车产业坚持走智能化、创新化、属地化发展道路,新能源车增长强劲
星城汽车马力足
作为长沙七大千亿产业之一,长沙汽车产业迎来了“开门红”——1至2月,完成产值126.8亿元,同比增长13.2%;整车生产企业汽车产量为8.9万辆,同比增长83%,其中新能源车产量为3.9万辆,同比增长589%。
近期受疫情影响,全国多地汽车产业发展受阻,但长沙汽车产业依旧保持了迅猛的增长态势,原因何在?未来将如何夯实基础接续发展?针对这些疑问,记者近日进行了走访。
整车企业产销两旺
在长沙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的整车装配车间内,一台台新能源汽车在静态检测区排起了长队,“油液位正常,密封胶条正常,指示灯正常……”在检测区,操作工人一丝不苟地检查着车辆的各项数据指标。
“长沙比亚迪生产汽车6.25万辆,同比增长达271%,喜迎首季‘开门红’。”比亚迪相关负责人说。
位于长沙高新区的天际汽车(长沙)集团有限公司,是湖南唯一的纯新能源车企,主要生产天际ME5与ME7两款车型。其中,天际ME5自去年11月交付首台车起,销量增长486%,已实现单月大定订单超1000台、累计大定订单超5000台的好成绩,成为新能源增程车型市场增速最快的车型。
走进天际汽车的焊装车间,仿佛走进了科幻片的拍摄现场:64台机械手臂共舞,8条柔性产线齐鸣。在焊装产线上,一个个SUV车架在传送带上缓慢前行,4台Fanuc机器人挥舞着灵活的手臂在车架外表游走、在车架内部穿梭,在焊接一刹那,伴随着“砰”的一声,一束束3米长的焊花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
“这么长的焊花会伤到工作人员么?”记者问。
“不会,我们的焊装车间有近4万平方米,且自动化率高达85%,基本可实现无人作业。”天际汽车生产制造副总裁刘亚军答道。
类似的“科幻片场景”,在天际汽车随处可见。在占地面积约390亩的制造工厂里,共设立了焊装车间、涂装车间、总装车间及其生产线,并完全按照德国工业4.0标准打造。总装车间采用柔性化、自动化、智能化、模块化的装配系统,可实现不同车型共线装配生产的装车要求,具备年产6万辆乘用车整车装配和检验的生产能力。
对于新势力品牌来说,兼具持续创新能力是品牌迅速壮大的关键。对此,刘亚军表示,在未来5年内,天际汽车将以每年一至两款新车的速度,形成更加完善的产品矩阵,持续为用户“智造”不断迭代的优质产品。
配套企业马力全开
汽车产业有个较为明显的特点:物流运输支出在全部成本中占比较大。因此尽可能缩短物流距离,提升属地配套率,降低运输成本,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除了能有效降低成本,提升本地配套率还有一个好处便是可极大提高配套厂商对主机企业的响应速度,优化产品服务质量。“一通电话便可邀请零部件企业的技术人员进行面对面的高效交流,攻克技术难点。”一位本地车企负责人表示。
位于长沙经开区的湖南盈旺汽车零部件科技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便一直明确自身“配套企业”的定位,致力于提升本地汽车产业的属地配套率。
“以我们的主要产品——新能源电池箱为例,上游供应商30%在市内、70%在省内。”公司总经理王道耀表示,生产的新能源电池箱将会供应给2.5公里外的三一智联重卡产业园。
3月份的疫情叠加上游原材料价格的增长,减缓了全国多地车企及相关产业的脚步。拥有正确发展思路的湖南盈旺,却几乎未受到疫情的影响。
业绩方面,今年一季度,湖南盈旺凭借本地配套的优势,业绩同比提升173%,实现“开门红”;成本方面,湖南盈旺凭借近年来在产线智能化、管理精细化、仓储物流合理化等领域积累的优势,对冲了原材料上涨带来的影响。
一波疫情,或许让众多车企进一步看到了发展的新方向,即持续提升本地配套率,让配件属地化。对于长沙而言,未来将如何提升汽车产业本地配套率?
长沙汽车产业链办表示,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聚集作用,以商招商,积极引进知名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不断完善和优化长沙汽车制造生态圈;另一方面要着力打造供需对接线上线下双平台,激活汽车产业联盟、智能汽车产业促进会等行业机构,推进产业链上下游的交流合作;此外,推动人工智能、先进储能材料等产业链与汽车产业链协同发展,推动半导体、智能网联等行业与汽车制造业供需的有效对接,浓厚发展氛围。(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泽寰)